爱尚小说>军事历史>极品吴掌柜>第659章 大蜀王又来了 44
彬不仅没有受,而且是完全没有受。

看到其他几路兵马的捷报不断传来,曹彬真心坐不住了。他带领的原本是主力部队,这下倒好,其他部队在外面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而他这个带领主力部队的主帅,却只能在后方喝喝茶,听听别人的战果。这不仅是对他的讽刺,简直是对他莫大的侮辱。

曹彬想了又想,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干耗着了,于是,他带了五十天的粮草,与米信会合,重新北上进攻涿州。

但很明显,老天就是不打算给曹彬这个面子。当曹彬带领大军气势磅礴地北上时,契丹的各路大军也正雄赳赳、气昂昂地赶来,而且他们赶在曹彬前面来到涿州,并摆开阵势,做好了迎战卫军的准备。

与此同时,耶律休哥故技重施,再次派军不断袭扰曹彬的大军。曹彬只好一面跟契丹兵马周旋,一面艰难北上,结果行进速度大打折扣。等到了涿州时,卫军已经疲惫不堪,更糟糕的是,粮草再次出现了危机。

曹彬看着契丹好整以暇的大军,再看看自己身后疲惫不堪、气势全无的兵马,顿时泄了气,只好下令撤军。

看到卫军还没开战就逃跑了,契丹军士气大振。耶律休哥马上下令追杀,最后在岐沟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县西南)追上了曹彬的大军,结果卫军毫无悬念地惨败,无数卫军丧命在契丹铁骑之下。

消息传来,卫王朝上上下下大为震惊,赵光义顿时面如土色,原本的豪气冲天也完全飘到了九霄云外,连忙下令撤兵。契丹兵马正打得高兴,当然不肯善罢甘休,等到各路援军赶到之后,正式展开大规模的反攻。卫军早就士气全无,在契丹大军的连番围追堵截下连连败退。

这次由于“绯闻”而引发的辽卫战争,发生在卫王朝雍熙三年,所以我们又把它称为“雍熙北伐”。

(在“雍熙北伐”中,中原大将表现最好的就是杨业。但是,他由于屡立战功,遭到了同事的羡慕嫉妒恨,被同事陷害,最后兵败被俘。

萧绰和耶律隆绪都非常敬佩杨业的才能,之前就下令不准伤害杨业,只能活捉。抓住杨业以后,萧绰派耶律斜轸去劝说杨业归降契丹,杨业不肯,最后绝食而亡。萧绰命令将杨业的头颅传示诸军,后来又在古北口为杨业修建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坟墓,厚葬了杨业。

这里重点讲一下‘万人敌’杨业在这段时间的事迹,作为北汉投降过来的旧臣,这期间的战绩太过彪炳,树大招风,可以说是后来一个必然的悲惨结局。

太平兴国五年的三月里,契丹发兵十万,浩浩荡荡,直奔雁门关。统帅是辽主耶律贤的妹夫,驸马都尉,官拜侍中的萧咄李。

河东的雁门关有两座,一座在忻州天池县雁门乡,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二州之界;一座在代州西北的雁门山上,又名西径关。雁门山东西奇岩峭拔,中间崎岖一径,唐朝在绝顶设关,即名雁门。萧咄李所侵入的就是这座雁门关。

这座关在代州,自然由代州刺史把守,而代州刺史正是杨业。皇帝从上年秋天班师回京,原派杨业为郑州刺史,赋予他训练士卒的任务,後来因为“三关”要地,非得一员熟於边事的大将镇守不可,因而将杨业改派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凡是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这“外三关”戍守的兵马,都听杨业的号令。

卫军主动出击,迎接远来疲惫之敌,数百精兵由杨延昭带领,衔枚疾走,由小路抄出雁门关北口,拊敌之背。萧咄李的副手都指挥使李重晦押兵殿後,突然听得背後一排响箭,回头一望,大惊失色,但见“杨”字帅旗飘拂,卫军已经塞住归路,居高临下,以建、瓴之势,驰骤而下;火箭滚木,一波接一波地往下发射,契丹兵仰面受攻,无法招架;山谷狭隘,更无可回旋。

萧咄李见此光景,急急由前路回援。而後队向前逃命,自己人拥塞在一起,乱成一团,形势更为不利。这时杨业又带数百人赶到,父子合力,痛击契丹,大获全胜,阵斩萧咄李以外,还活捉了李重晦。

这是杨业为大卫所建的第一功,也是五代以来与契丹对敌最大的一个胜仗。捷报到京,皇帝大喜,高梁河之败所积下的一口恶气,到这时候才得一吐。lùn_gōng行赏,将杨业升为云州观察使,仍旧兼任代州刺史。而契丹这一仗全军尽墨,真让杨业将他们的胆子吓破,送他一个外号叫作“杨无敌”;在边界上只要望见“杨”字旌旗,立即远远避去。但是,除杨业以外,别处地方却打得并不好。作为北汉投降过来的后臣,他这次可以说是树大招风,为后面被俘虏埋下了伏笔。

太平兴国七年九月,辽王耶律贤巡幸到云州焦山地方,得病不起。托孤给一文一武两大臣:韩德让、耶律斜轸。被封为梁王的长子隆绪接位。隆绪小名文殊奴,才十三岁,因而由萧太后专政,恢复国号为“大契丹”。第二年,改元统和。萧太后重用韩德让,军事则以耶律休哥为重寄,担任“南面行军都统”,负防范卫军北上的全责。再下一年,卫朝也改元了,称为雍熙。雍熙二年,有个屯守边境的将领叫贺怀浦,与他的儿子雄州刺史贺全图,一向喜欢发议论,此时上书皇帝,说契丹主年纪太轻,母后专政,宠信一班佞臣,这是讨伐契丹的一个大好时机。

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契丹母后专政是不错,


状态提示:第659章 大蜀王又来了 4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