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盛世慈光>第392章 国祭日风波

五月初一,大幸国祭日。

在后世,成为大幸帝国最为神圣,最为荣耀,承载着所有大幸人荣誉和信仰的两座纪念馆——圣贤殿和英烈祠,主体建筑已经修建完成。

两座纪念馆坐落在沐家皇陵的龙脉汇集之地,此时只有两道大围墙,中间一座孤零零的主殿而已,但内里已经请入了第一批的文武英烈。

这个地方,在今天,大幸朝的第一个国祭日,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无数闻讯而来的百姓都赶了过来,其中以儒衫的读书人为多,许多白头老者在儿孙的搀扶下过来了。还有许多穿着各色军服,多少带些伤残的军人也过来了,神色肃穆立在道路两旁,等待皇帝过来祭祀。

到了钦天监选定的吉时,德光帝的御驾,在无数甲胄鲜明的御林军的护卫下,缓缓而来……百姓并没有跪拜,都是拱手弯腰为礼,待御驾经过,才直起腰,注目而送。

场面静肃,没有任何人在今天,在这样的时刻喧哗不敬。

文武功德碑前,皇帝下车。

文武功德碑,是多方商量,多方妥协,而后竖立的巨大白石碑,上面并没有单独记载哪个人的功绩,只是列明了能够请入文殿武祠的各种条例。分文武两面,内容不尽相同,但主旨都一样——所有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者,都能进入国家纪念殿堂,享受皇帝,乃至全国民众的香火祭祀。

文武放在一碑,也是表示文人武人,同心协力,共同保卫、建设国家的美好愿望。

德光帝与梅皇后下车,随行的还有被护国公搀扶的,强撑病体的楚王殿下。同时,定王、清河王、特地从边境快马赶回的含山王、忠王、淮南王都到了场。头发发白的临安大长公主,也在白头宫人的搀扶下赶来了,梅皇后和朝阳郡主走出来,一左一右搀扶好了她。

后面是自发赶过来的宗室权贵,在京的文武各级官员,不论品级,浩浩荡荡有上千人。

国祭日,是真正的国祭了,对这些为国贡献的英杰,表示了十分的重视与敬仰。

……

祭祀一事,皇帝是常做的,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德光帝恭恭敬敬对文武功德碑行了礼,并在碑前念了由礼部起草,学士院润色的祭祀祈文。

这里没有扩音碑,德光帝的声音并没有传出太远,但近前的人都听到了,被这悲壮华丽的祈文影响,被这凝重沉肃的气氛感染,个个只觉心中激荡,涌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祈文内容,也会随着邸报,传遍天下。

……

之后,德光帝率领宗室入殿祭祀燃香,根据惯例,德光帝先进入了圣贤殿。殿堂内,是按照时间为准,依次摆放的圣贤者。

作为皇帝,除了天地祖先,他是无需跪拜其他人的,焚香行礼,默默进行了祷告。之后按照品级资历,大家推举楚王第二位祭祀。沐慈也没有推让,焚香行礼,默默献上敬意,其他人跟着祭祀。

英烈祠内也是一样。

皇帝祭祀后,很快回转皇宫,之后圣贤殿和英烈祠便会面对民众开放,想要祭祀的,都可以进入,但不能越过一些界线,不能对殿堂造成破坏。所有恶意破坏殿堂者,以冒犯国威,以谋逆罪论处。

国祭日,排队想要祭祀的官员百姓络绎不绝,甚至有许多是与殿内被请入的圣贤英烈毫无关系者,只是仰慕,敬重英烈的精神,献上敬意。

一时间,两座殿堂青烟袅袅,香火不绝,这让第一批被请入殿内的圣贤英烈的家属,感到十分欣慰与自豪。

沐慈看到这些反馈,同时利用他已经从邸报中独立出来,命名为《每日朝闻》的大幸第一张官方报纸,对整个国祭日进行了追踪报道,并刊载了许多大文豪激情洋溢书写的各种祭祀文章。

大幸朝的民心凝聚力,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

在这种氛围下,各国大使们都夹起尾巴做人,因为冒犯楚王被抓了人的北戎使节团,在这两日也十分有眼色,不敢再蹦跶了。

五月初一的国祭当天,开了一场国宴,请了王爷权贵,文武官员入宫饮宴。膳食标准档次很高,但因为所有人都心情沉肃,也没有歌舞助兴的关系,国祭日的饮宴并没有什么波澜,平平静静渡过了,就不详述。

唯一起了风波的是国宴时,楚王又请了病假,德光帝精神太亢奋,却找不到人说话,一腔力气不知道该怎么使。然后,刑部主官方善悟非常会挑时候,呈上了一本奏章,说是紧急政务,不休假了。

德光帝看过,怒了!忽然就叫上政事堂和枢密院的人来加班,问一问换防调动的情况,问一问现在的兵力情况,又问了楚王状告北戎使节意图刺杀他,北戎使节又抗议楚王非法殴打禁锢使节的两个自相矛盾的案子的处理结果。

政事堂为此都愁白了头发。

德光帝很气愤,他已经厌烦了政事堂的和稀泥的办事方法,拍着刑部给的审理结果,决定亲自下旨,把意图刺杀楚王的北戎贼人五马分尸。

因在国祭日的当口,文武官员空前团结,民族荣誉感空前高涨,德光帝觉得民心可用,决定趁机把对北戎贼子的处置砸实了——敢伤害九弟的人,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政事堂的官员赶紧劝……说来说去就是怕引发战端。

德光帝今天本来很自豪的,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泱泱大国的主宰者,自信空前膨胀的情况下,当然想要做点什么来宣扬


状态提示:第392章 国祭日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