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魏宫廷>第131章:新君执政【二合一】
见到周朴,依旧是浑身哆嗦。

最终,赵弘润还是同意了周朴前往大梁城内司法衙门任职的恳请,不过在心里,他还是暗自为那些日后落到周朴手里的人犯感到怜悯:周朴这厮,那是绝对拥有着能让人“痛改前非”的能力的,只要一朝落到他手里,保准叫你这一辈子都不敢再犯禁。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劝人向善?

安顿好宗卫们后,赵弘润又召来了拱卫司的燕顺、童信二人。

拱卫司的忠诚,不必多提,毕竟那是先王赵偲亲手提拔的,且其中大多都是亲近姬赵氏一族的世族子弟,甚至于,其中还有些连带关系。

比如童信,就是大太监童宪的族侄。

拱卫司目前的处境很尴尬,因为这个司署原本是先王赵偲为了追查萧逆而设置的,因此,拱卫司的御卫即可视为君王身边的近卫,又拥有缉杀要犯的权力,地位超然。

但新君赵润继位之后,拱卫司的地位就难免变得很尴尬了:在刑侦方面,它与分别执掌青鸦众与黑鸦众的「天策府左都尉高括」与「右都尉张启功」冲突;而作为护卫成员,又与卫骄执掌的禁卫军、岑倡执掌的东宫卫(原肃王卫)权力重叠。

处境相当尴尬。

要是赵弘润不想办法给拱卫司找点差事做,恐怕曾经这凌驾于刑部与禁卫之上的司署,都要彻底闲置,沦为不入流了。

但问题是,如何安顿拱卫司呢?

毕竟无论是挂靠在禁卫军名下,还是内侍监名下,这都不合适啊。

想来想去,赵弘润最终还是决定叫拱卫司回归垂拱殿,除了负责守卫垂拱殿外,也听候他以及内朝诸大臣的差遣。

自此,拱卫司与天策府青、黑二卫,成为大梁乃至整个魏国地位最超然的三个特殊司署,而内侍监,则彻底失去监察大梁乃至全国的权利,权利限制在宫廷之内。

除此之外,朝中也有些许变动,毕竟新君新气象嘛,怎么说也得稍微改动一二。

九月初九,垂拱殿内朝诸大臣终于拟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并在次日已推迟至午后的所谓早朝中将其提起。

新的国策,所围绕的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但细分下来,却有密密麻麻几十条。

首先是「田垦」这一块。

魏国的田垦,分为民屯与军屯,前者不必多说,是魏国主要的粮食储量来源,而后者,则单纯是为了养活魏国各地方的军队。

但是朝廷渐渐发现,民屯的效率逐渐被军屯比下去了——虽然说民屯的产粮依旧远远将军屯抛在后面,但若仔细算下来,民屯的效率却远远不如军屯。

对此,前户部尚书李粱提出了几桩缘由:

其一,国内垦田分配不均。

在魏国人口最密集的颍水郡,超过一半以上的田地仍然掌握在贵族、世族手中,以至于平民的耕种田地面积很小,而尴尬的是,在三川郡、上党郡、河西郡、河东郡、以及河套地区,大批肥沃的土地无人开垦。

就算是一些贵族、世族,在那些人口较少的郡县购置的田地,也只是摆在那里荒置着。

这在前户部尚书李粱看来,是极大的浪费。

因此,李粱向朝廷提出建议,鼓励颍水郡的百姓向三川、上党、河西、河东、河套等地迁移,为此不惜以减免前几天的田税作为甜头。

但礼部却表示这很难。

毕竟在这个年代,「恋乡」的情结还是颇为普遍的,除非走投无路,否则,几乎很少有人会背井离乡,前往陌生的土地。

赵弘润在想了想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建议:修路!

修路跟这事有什么关系?

朝中大臣纷纷表示不解。

见此,赵弘润遂向其作出了解释。

赵弘润认为,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普遍不肯离开故乡,主要还是交通不便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安陵到上党相隔千余里,寻常百姓若是赶路,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才能从安陵抵达上党,这还是在中途没有迷路的乐观情况下,否则,一两年都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当然不愿意轻易离开熟悉的故乡。

但若是交通便利,就比如,将轨道马车用于民间,可能安陵百姓前往上党,只需二十天到一个月工夫,这就极大地减少了百姓对前往陌生土地的惶恐——甚至于,就算他们思念故乡了,也可以再花个二十天到一个月返回故乡,不至于一辈子被栓在上党,直到年老临终,这才本着落叶归根的心思尝试返回故乡。

听了赵弘润这个观点,朝中大臣们大为惊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因素。

但不能否认,这个观念很有道理。

然而,工部尚书孟隗却提出了异议:“陛下,似这般,工程太过于浩大。”

现户部尚书杨宜也赶紧跟上一句:“且开销太大。”

想想也是,在全国铺,而且还要设置轨道马车,天啊,非但工部要负累到吐血,就算是卖了户部也造不起啊。

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润建议道:“钱的问题,可以向国内的商贾暂借,至于维护轨道马车的费用,朕以为可以向民间收取……乘一次车,可大大缩短民间赶路的时间,以微薄的酬金换其以辛苦赶路,朕相信,民间并不会有所不满。……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希望运载货物的商贾收取,诸位可以放心,朕敢保证,这绝对亏不了。”

既然有赵弘润亲口保证,诸大臣也就没有反对,毕


状态提示:第131章:新君执政【二合一】--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