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袭清>第63章 风雨前夕

八月初十,傍晚,平壤大同江提督府中,时间还早,今日太阳很大,天气晴朗。沈狱逛了一圈后花园,在凉亭台阶坐了下来。落叶纷飞,假山下的水池,嬉戏的鱼儿追逐抢食,悠然自得,偷得浮生半日闲。

自打光绪十三年来到这个时代,转眼间,四年多的时光匆匆流逝。说来不长说短也不短的四年时间,自己用心经营的东西也初具规模,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好似一场绵长的庄周梦蝶。

作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对环境熟悉上还算不差。但午夜梦回时,还是常常惊出一身冷汗,发现自己离原来的那个时代越发的远了,身体、心理真真切切的融入到这个时代。在这里成家,在这有了事业,更有了一大堆自己该牵绊的或别人牵绊着你的人。

在平壤生活半年,本以为在这要呆上两年多的时间。然而,历史或许在自己到来之后悄然的发生拐点;东学党暴乱,各处电文回馈来的信息,显然日本即将增兵朝鲜。这些事儿不是应该在甲午年才会发生的么?怎么一股脑的、突然的、毫无征兆的要来了。按熄阿南城专门为其特供的红盒大南门,轻轻地吐出烟雾,低声喃喃自语道:“人算不如天算啊,既来之则安之吧……”

明天便要南下京畿道汉城,参谋部已拟出作战计划。根据各方回馈情报的分析,日本大约会有一个师团约一万五千人进驻朝鲜,其名义上是为了平乱东学党人,然而,沈狱却清楚,日本是要挑起对清国的战争了。

前些天安道尔发来密文,在日本旗下的所有药店都已经关门,员工大部分撤出日本,少部分被抓了起来。安插在民间或政坛上的一些内线大部分被小日本揪出来,少部分迫于形势也只能继续潜伏,不敢有新的动作。可以这样说,除了先期收集的情报,对于日本,现在是无法知道更多的新消息了。

先前计划继续增加机械设备停了下来,面对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战争,再加大投入,只能是血本无归。除了让姜汉增兵之外,阿南城的各种新式武器还是如期运来。想到武器,沈狱稍稍的有些安慰,这些年里,大马克沁除了发明重机枪,还根据沈狱设计图,研究出了方便携带的马克沁mk-91式轻机枪。

作为新研讨出来的轻机枪,其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全枪较重机枪大为减轻,既可马载又可用于步兵携行作战。外观明显的特征是枪管外部有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有助退器。该枪与马克沁式重机枪一样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

采用的是200发弹链供弹,使用的子弹是j步枪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连发情况枪管的寿命,使用的是减装药的机枪弹。性价比还算不错,使用方便、射程较远、精度较高,然而,枪弹威力小了许多。沈狱勒令阿南城机器局加快生产速度,先期或会投放约200左右支这种轻机枪用在朝鲜战场上。

火炮方面,沈狱选择给出的设计图纸是比较简单的野炮与迫击炮。野炮方面给出的方案是以后世法国人施奈德生产的一种口径75毫米的牵引式野炮。

清楚记得此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性能最好的速射炮之一,当时各国很快就竞相仿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这方面小马克沁比较在行,两年前已经着手准备,如今在平壤就有这种命名为mk-18式野炮。

这种野炮在后世要1897年才研制成功。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无论射速、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比刚性炮架结构的同口径火炮,有着明显的提高。

mk-18式野炮为野战部队提供了大火力的支援。炮的重量为1160公斤,底下配有车轮,可以用马匹轻松拉动。炮的长度2。5米,有效射程 0米,初始射速为5oo米每秒。用的是5公斤重的普通炮弹,虽笨重了点,但这mk-18式野炮,无论在阵地战或攻城战都具有重大杀伤力,这也是沈狱一直不对外界透露的秘密武器之一。

迫击炮就简单许多,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沈狱给小马克沁的图纸是后世美军的m-224型60毫米迫击炮,新型地面步兵轻型迫击炮系统。对于野战、遭遇战、攻城战乃至整个陆战迫击炮都是无可取代的战争利器。现如今生产命名为mk-11的迫击炮由于钢材方面的技术欠缺,没能做到后世如美军的迫击炮一般优良,但其也承袭了大部分的优点。

该炮十分轻便,全炮战斗全重含三角架在内才25千克,可在无三角架状态下手持发射。配有触发、近炸引信等,火力迅捷,最大射速可达每分钟25发,持续射速也可达到每4秒1发的水平。火炮最大射程约3000米左右,火炮口径为60毫米。

沈狱曾经考虑制造更先进的武器,给出的图纸却在技术方面遇到许多无法攻破的壁垒。冶金这块,底下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能够造出这两种形神兼备的火炮已实属不易了。

秋日过半,眼看是中秋节。庭院里新移植过来的树木,叶子泛黄了,又掉落了。斜阳洒下的余


状态提示:第63章 风雨前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