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青春校园>穿越成英台,带着山伯逃婚去>第三百三十三章 孝道

英台说:“这些合婚不合婚的规矩,还不都是为了哄父母开心的,你们又何必跟着古人瞎起哄呢,这还不是为了父母的心意,合了父母的心意就等于合婚成功了!”/p

银心笑道:“呵呵小姐,怎么能这么说呢?这些其实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上面这些也不是空穴来风啊,这些其实都是来源于周易来,源于我们道教文化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五行变化,怎么能就没有科学依据了,想必流传了几千年,那也不是吹出来的吧,我觉得不这么简单,为了合父母的心意……”/p

林子轩笑道:“呵呵,你还别说,说不定还真是有这么点作用呢,道经言,父母之身即天尊之身,《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上《入道真品篇》说:“唯知忠孝,可以学道”;“人之初生,父母遗体,知其所养,知其所贵,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灵。”/p

英台说:“想想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我们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呢?怀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脏。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脏,对吗?”/p

林子轩说:“小孩若是哭一声,父母会察颜观色,说我的孩子饿了,或者是冷了,赶快给他奶吃。抱在怀中暖暖,给他穿上点衣服,不转眼珠地瞅着,恐怕小孩受屈。儿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说话不管不顾。父母告诉的话,当了耳旁风,说的遍数多了,还起厌烦心,甚至说出冒犯父母的话,对吗?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怀胎十月,提心吊胆,惟恐伤着儿胎。儿子降生之时,正是母亲过阎王关之时。儿子的生日,俗云『母难之日』,此之谓也。降生以后,吃母亲的奶,就是喝母亲的血。经过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费尽多少,方才长大。稍有知识,便不听父母的话,对吗?到了六、七岁时,送到学校里读书,还认为是给父母念的,及至年将弱冠,便给儿子定亲完婚。”/p

英台说:“一生到老,心力用尽,只累得耳聋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弯,行动不便。你想这是为的谁呢?当然是为的儿女。父母对待儿女,处处都拿出了真真实实的心来教养。人子若想尽孝,当想想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养父母,亦难报父母之恩于万一,况黄泉路上无老少,老人的寿限,和自己的寿数,难以确定。老人在世还有几年?即能尽孝,又能尽几年?语云:『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到这里,真令人心酸落泪。既然明白了孝道,当拿出良心,去找父母的心,及时尽孝,以补已往不孝之罪。在父母已去世的,赶快补行孝道,对父母生前所爱之人,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灵。”/p

林子轩笑道:“推行大孝,孝于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养,以达到不独亲其亲的大同景象;实行远孝,孝于万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范,留孝名于青史,遗孝风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人能把孝道行到圆满处,便能救国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扩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远孝。将身化行全球,欧美的老人,得享有子之乐,中国的父母,全得欢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达到孝道圆满的目的呢。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福田,不孝父母,学道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p

时代变迁,西风东渐,国人昔日三代同堂,含贻弄孙景象已不多见,且现代人崇尚自由,不喜与父母同住。由于父母过度关心,成为子女精神负担,造成社会更多的孤独老人,生活无人料理,病苦无人照顾。有些与父母同住者,由于父母久病卧床,也成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甚至更严重者,有的不顺己意,就忤逆父母,恶骂、殴打、甚至杀害父母,违背lún_lǐ,造下无间大罪。/p

在世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师长,必定常逢恶疾、衰恼、恶事,灾难缠身。这时再四处求神、逢庙必拜,从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杀鸡宰羊,奉上丰富甘美饮食、牲醴求诸魍魉,祭拜诸天鬼神,以求福报终不可能得福。所谓日月祷祀如山,怎奈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p

银心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美德的伟大民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社会传统,构成了五千年文明的主体结构。而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沃土上的一个民族宗教,故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也都在道教的经典中传承、体现,而忠孝更是道教教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天上没有不孝的神仙,所谓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要践行孝道,以达至真忠至孝。葛洪在其着《抱朴子内篇》中则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全真《虚皇天初真十戒文》亦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类似的经戒言论和真仙操行在道教中不胜枚举。由此可知,道教对忠孝伦常之道不仅非常重视,而且视之为修学仙道的基础。”/p

林子轩笑道:“《净明正印篇》亦说:“真人非难学,学之先以孝。孝弟非难行,顺事父母心,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三章 孝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