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英台就找家丁小米哥说:“小米哥,你知道哪里有铜和铝吗?”/p

小米哥是英台这院子里的一个男孩子,十六七岁,比英台和银心大个七八岁,但是身材已经很高大了。/p

人也长得帅气,英台发现,要干什么事,特别是干大事的,凭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团队,这个小米哥长得帅,人看起来也正直,估计要是拉拢成自己人,以后恐怕能帮助英台吧!/p

不管怎样,帮不了,最起码不会成为阻力就对了!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少一个敌人,少座山么!/p

英台这如意算盘打的稳,想起什么就办什么,反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子还久呢!/p

等自己长大还还八九年呢!这大约十年时间,英台就不像,凭自己一个现代思想的聪明才智,不信在古代闯不出一片天地来?/p

这小米哥见英台九小姐对自己亲切的叫小米哥,自然高兴的很,心想这祝家姐妹里,就九小姐,对自己另眼相看,不把自己当奴才看。/p

当即就很热心道:“九小姐,您要铜做什么?”/p

英台笑道:“我自有用,我要的是铝和铜,两样,不是只铜!”/p

小米哥为难道:“九小姐,我也很想帮你,可是我只知道有铜钱,可没听说过有铝,铝是什么?”/p

英台笑道:“呃,好了!我知道了,小米哥,你忙吧!我有事再找你哈!”/p

小米哥笑道:“好的九小姐,有事尽管找我?”/p

英台笑道:“我会记住你说的话都小米哥哥,呵呵!”/p

小米哥自这之后对英台可谓是不同。/p

英台没找到东西,只得悻悻然回去,心想莫非晋朝还没有铝吗?/p

英台回去之后和银心商量道:“你是不是搞错了,这晋朝没铝啊?要是没有铝,那我们岂不是造不成电池了?是不是就没有手机可以用了?”/p

银心道:“哎呀!你还别说,铝是最难冶炼的金属了,晋朝很可能没有铝,要不我们查查?”/p

打开百度就发现一则关于晋朝有铝的新闻。原文如下:/p

1953年3—4月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这座古墓,原来墓的主人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就是《世说新语》中着名传奇故事《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p

周处死于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考古工作者从周处尸骨的腰部发现了17件带有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17件是指较为完整的带饰,另外还有少许小残片,如果也统计在内的话是约二十余片)。/p

1956年南京博物馆把其中一小块残片送交南京大学化学系检验,检验结果是/p

这块残片的成分是80的铝、10的铜、5的锰,这意味着“中国至少在公元297年就已经能够冶炼铝”。/p

如果这项鉴定结果正确,并且能够完全排除样品是后世混入的话,那可是冶金史上的惊天大发现,要知道从科学角度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p

因为,铝是极难冶炼的金属,西方世界也是迟至1825年才第一次用钾汞齐从/p

氯化铝中提炼出很不纯的铝,1827年才发明了钾还原法来提炼少量纯度较高的铝,/p

直到1886年才试验成功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电解法。/p

无论如何,请注意,这是第一次检验,1956年,检验单位,南京大学化学系,结果是“铝合金。”/p

1957年,周处墓发掘报告的原稿《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寄到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考古学报》编辑部,因为这是全世界首次听说有这样古老的铝合金,/p

《考古学报》编辑部非常重视也倍加慎重,在刊登前特意向南京博物馆索取样品/p

再鉴定。/p

考古所夏鼐等人在收到的几片标本碎片(不是17件较完整带饰中的任何一件)中注意到有一片呈银白色,没有附锈和沾泥,大小只有剪下的小手指甲般大(厚度不及1毫米,大小约3乘4毫米)的碎片,从中截下一小块送交科学院应用物理/p

研究所陆学善作光谱分析鉴定,另外一并交去鉴定的还有一片黑色物簿片。(此黑色物,鉴定发现不过是碳酸钙之类的东西)……/p

后面的资料大致意思就是又化验了几次,三番五次的,结果这个铝又一次不是铝,是合金,后来又说是铝,后来又怀疑是盗墓者代带进去的碎片。/p

反正有没有,如果有,估计寻常百姓家恐怕也很难有吧!/p

银心笑道:“有了我们用银子代替铝不就可以了!”/p

英台笑道:“那好办,我胳膊上这银镯子拿去吧?”/p

银心道:“我还需要一个铜棒,”/p

英台道:“你昨天不是说有个铜片就行了,怎么又要铜棒了?”/p

银心道:“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平时做的是化学实验,只是铜片,沾醋,我们现在需要发电,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一坛子醋,然后一个铜棒,直接插进去,导电,正极,然后再有银镯子当负极。”/p

英台说:“这些东西能发电你确定我去,感觉好神奇。/p

银心笑道:“当然了!醋是有醋酸的,有酸,果酸也可以,有酸就有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就能产生电!”/p

英台笑道:“要铜棒是不?这个有,我们有铜筷子呀?嘿嘿嘿!”/p

银心笑道太好了!又摘了英台手上的银手镯。/p

又找小米哥抱来了一坛醋,银心道又有难题了?/p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太奢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