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楚820>9、南征

公元前1021年,在位二十一的周成王驾崩,其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

周康王继位后,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以致天下安宁,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治”。

公元前1006年,在位三十七年的熊绎去世,其子熊艾继承楚君之位。

周国都已经“成康之治”了,我们这位仁兄还在继续父辈的艰苦作风,筚路蓝缕的发展自己的事业。没办法,底子薄,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硬道理。

公元前996年,在位二十六的周康王驾崩,其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

周昭王很幸运,继承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大周,可以好好过下安逸日子,但好大喜功的周昭王不安于现状,他更想向往先祖开疆拓土的精神,留下传世美名。

但是他运气不好,大周很安稳,以至于过了十三年奢侈荒唐的安稳生活。以他的急躁性子,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如坐针毡,非常希望某个诸侯出点事、某些蛮夷反叛下,然后率军平之。

周昭王十四年,事情终于来了。

公元前982年7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鲁魏公。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因为鲁国开国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

周公旦是宗法制的制定者之一。宗法制是维护贵族基本继承法的坚实屏障,姬沸公然弑兄夺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时之间,天下大动。各诸侯国对姬沸弑兄夺侯的野蛮行径表示强烈谴责,纷纷要求大周强势介入,立即进行调查,并尽快作出说明。

但周昭王一反常态的很镇定。因为“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弑兄夺位的鲁魏公姬沸和被杀的鲁幽公姬宰是周昭王的表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让我怎么下得去手?再说也不好干预人家内政吧。

于是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那是他们自己的家事,让他们内部处理。一时之间,天下复大动。

相比其他开国之君“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鲁国开国的时候,周公的长子伯禽把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完整的带到了鲁国,并强硬推行。

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就是这样一个遵从周礼的国家,发生了弑兄夺侯这样有违天道的事情,周昭王不管不问,造成的结果是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次发生,严重践踏了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制度,以致周昭王在位期间,史书的评价只有“王道微缺”四个字。

自己不管不顾,但止不住群臣诸侯议论纷纷,谴责之声不绝于耳,周昭王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决定起兵鲁国,矫枉过正下鲁魏公。

公元前981年,周昭王率宗周六师,东征繁、蜀、巢等夷(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按照昭王的意思,鲁国魏公乃周公之后,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要对付鲁国,必先肃清鲁国周边之敌,继而孤立鲁国,再图之。

本来周昭王就没想攻打鲁国,借东征鲁国周边诸夷的借口,转移视线,如果碰到一个厉害的夷,还可以拖延时间,让群臣诸侯淡忘鲁国之事。

但是周昭王运气(实力)太好,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算了下,竟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

这下周昭王傻眼了,围着鲁国转了一圈,周边的夷都清理完了,没的打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给周昭王解围的重要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楚子熊黵。

公元前981年,筚路蓝缕二十五年的熊艾去世,其子熊黵继承楚君之位。

熊黵继位以后,发现楚国不仅穷的叮当响,而且周边大的部落还时不时的来敲诈勒索一番,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楚国迟早要亡国——穷死的。

熊黵是个思想激进的人,他觉得楚国要发展,踏实工作还不够,必须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于是,熊黵给正在东征的周昭王写了一封信,信中从对周昭王开疆拓境、平定东夷的丰功伟绩充满了敬仰之情,写到楚国的现状,详细论述了周国再不来帮助楚国,楚国就要成为大周历史上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周昭王收到信后很焦急,认为这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缓一缓。抱着攘内必须安外的战略方针,周昭王决定伸出援手,帮助楚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是一件继续扩大大周疆域的利好之事。

周昭王十六年,南征行动开始。

由于回镐京路途遥远,周军便选择在成周集结部队,与楚军在邓国(今湖北襄阳)汇合,然后一路南下,到达唐国、厉国、曾国(今湖北随州及周边)。

一路上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一些见风倒的部落纷纷归顺,汉江以东区域尽皆归周。

那个时候江汉平原还没现在这么繁华,a级景区也没有,只有崇山峻岭、狭窄山路,经常毒虫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是个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

这一切困难都抵挡不住宗周六师的南征热情,在他们眼里,南方就是一处未开发的宝藏,还有中原见不到的湖光山色,并且一路上烧杀抢掠,很热闹。

然而获宝无数的周昭王还没有收手的意思,因为他最终的目标是鄂国(东


状态提示:9、南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