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帝国设计师>第35章崇祯的内心

夏六月的京城已经是骄阳似火,正午时分烈日炎炎连蝉儿的叫声都变得有气无力。

如此炎热的气,紫荆城乾清宫的主饶心情却如十月的寒冬,此刻崇祯皇帝的御书案上放着两份奏疏。一份是来自居庸关守将,内容是报捷,言称臣经过奋勇作战打退了希望营贼寇的进攻,目前贼寇已经退守居庸关北口,臣兵微将寡守城有余,出战无力。末了还在奏疏中称贼寇头目张三在退兵时向臣喊话:“希望营并无对抗朝廷之心,只因官府步步紧逼,与官府为敌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朝廷陛下愿意封赏彼之头目为宣大总督,此头目表示原为朝廷效力!”

刚收到这封奏疏时崇祯皇帝对张三的要挟是嗤之以鼻的,一个妄自尊大的贼寇还妄想做朝廷的宣大总督,真当朝廷名器是儿戏,谁都能拿的吗?

可是在今皇帝陛下又收到一份奏疏,这份奏疏来自大同,署名是大同副将王朴。这份奏疏里详细介绍了宣大总督大人带领的这队人马是如何被夜袭,导致全军覆没,总督大人殁于营中,还未上任的宣府巡抚生死不知。以及最后一笔带过自己英勇杀敌突出重围返回大同。大臣写奏疏的这些鬼伎俩,朱由检做皇帝大半年以来已经摸的差不多了,这种春秋笔法讳败为胜的伎俩崇祯一眼就能看出,但是看出来又能怎么样。他到希望这是真的,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必然是这位武臣感觉势头不对,趁乱溜了!

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按理应该给予严惩。可是崇祯却没有任何手段去惩治对方,总不能把人骗到京城来惩治吧,那以后哪个武臣还敢进京。副作用太大了,只有脑子抽抽了才会使用这种下三滥的办法。

王朴作为大同的地头蛇,一道圣旨在那里起不了任何作用,逼急了还会把人逼到反贼那边,眼下陕北流寇愈演愈烈,宣府有整体糜烂,曹氏叔侄只怕已经凶多吉少。

崇祯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命,这皇帝的位置是不是就不该自己来坐。为什么自己夙兴夜寐,勤政爱民朝局反而愈加的颓废。国家财政每况愈下,开支却屡屡增加,有些开支全靠着皇兄留给自己的内帑支撑着。

宣府到底如何了,贼寇的头目张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再看张三让居庸关守将转达的话,崇祯有些心动了,如果宣府已经完全被张三占据,陕西北半边也被流寇肆虐。这两家一旦有了联络,东西对进山右之地必然糜烂。将其给了张三他还能替自己在山右挡住流寇。如果再辅以想要归顺必须剿灭流寇为条件,让其互斗朝廷必可收渔翁之利。

可是这宣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崇祯现在非常后悔裁撤了锦衣卫的侦缉之权。侦缉一词是两个意思,‘侦’是侦查,打探不法,‘缉’是缉拿抓捕。如今把锦衣卫这两个最重要的权力裁撤,锦衣卫只剩下了仪仗宿卫等不重要的职责。

是谁上疏锦衣卫旗尉蛮横,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侦缉之权不能纠察不法,反倒滥用职权构陷忠良,侦缉之事敷衍了事徒费国帑的。这人真是该死,崇祯皇帝想起来了,年初的时候,宣府巡抚李养冲上了一道《请罢旗尉侦缉疏》,自己当时觉得的有理就点头同意了,眼下此人如果在眼前崇祯恨不得一刀砍了他。

可惜这人现在已经被贼寇抓住生死不知,此人能力如何不知,忠心到是有一点,就凭他宣府城下的那声示警,明这人还是忠于朝廷的。

“哎!国事艰难啊!”崇祯皇帝长叹一声,没想到皇兄留给自己的是这么大一个烂摊子。

崇祯皇帝负手站在乾清宫的门口望着前方巍峨的三大殿,心中百味杂陈,自己幼失双亲,对生母毫无印象,是两宫选侍抚养自己长大,父皇驾崩之时自己只有九岁,皇兄对自己关爱有加,随着自己一长大,十六岁时皇嫂为自己安排了一门婚事,迎娶周氏为信王妃,周氏温婉贤淑,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自己对这个皇嫂安排的结发妻子非常满意,婚后生活也过的琴瑟和谐,相敬如宾!

大婚后本该就番的自己,却被皇兄留在了京城,皇兄极重感情,不忍兄弟离别,自己也就一直留在京城,每日读书明理,立志做一个贤王,为皇兄分忧!

然而有不测风云,一次偶然的落水,皇兄从此一病不起,不假年皇兄只有二十二岁就撒手人寰,自己奉诏登基为帝改元崇祯!

登基之后自己立志成为一代明君,勤政慎言,虚心纳谏!朝廷重臣的意见自己都会认真倾听,只要觉得是对的,自己从来都是准奏施行!

刚刚登基那段日子,魏忠贤权势滔,自己在宫中连饭否不敢吃,连水都不敢喝。好容易麻痹住那老狗,一路将那祸国殃民的老狗赐死。便开始清算殉,到现在还在不断地清理殉余孽。

自去年八月下旬即位到现在已经十个月的时间,可是国事却在自己的夙兴夜寐中每况愈下。自己也算通读了圣贤书,完全在按照圣贤书的教诲努力做一个贤明有德的帝王。

可是上为何如茨不眷顾于朕,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辽东前线靠着辽饷勉力维持,却无法有丝毫的进展,朝廷屡屡加饷,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民心士气。

关内各省又是灾难重重,陕西大旱已经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为了活命百姓揭竿而起成为流寇,三边总督杨鹤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解决陕北的混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没有粮食百姓就得不到赈济,得不


状态提示:第35章崇祯的内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