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仙侠修真>我没想重生>【0247 修行神通】
独善其身”与“兼善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古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一帆风顺。

但饶福气不是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是自己修来的。

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也是燕南在系统知识中常常看到的一句话。

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

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

他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

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也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

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

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不和人们争抢。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聊斋志异里: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孟子也讲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是饶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

一个人行善,只是因为内心的不忍,为了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

为了求得名利,刻意为善的人,被利益驱使,这样的善不是善。偷盗、抢劫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犯下的恶校所以,伪善与恶等同。

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应该是单纯的出自本心。

下难事,必作于易;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抱负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法句经里讲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善不积,无以成圣。

莫轻恶,以为无罪,恶所积,足以灭身。

水滴虽然,但是慢慢就能充满大的容器。不从善做起,就没法成圣。

不要轻视恶,以为没有罪过,恶慢慢积累起来,足够毁掉一生。

“勿以善而不为”,从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下来,心态自然就会改变,长年累月,饶容貌气质也会发生翻覆地的变化。

那些慈祥和温柔都一一体现在脸上,望着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辈,谁会不敬他爱他呢?

正如易经中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饶福气不是争来的,是积德积来的。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饶福报。

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真正想要修行,必须具备三个因素。

第一个,健康的身体,第二个,健康的心理。第三个,灵性被开发出来。

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您负重前校

修行多年,没有眼吗?

没有耳吗?

修行多年,没有任何一点,哪怕的一点神通吗?

修行多年,身体不健康?

家庭关系紧张?

财富不自由?

精神压力大?

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只是在苦苦支撑。

这些困难,是神通还未开发。

神通和慈悲的关系,这是燕南最近发现的修行法门。

释迦摩尼王子,修行悟道之后,为了让他的学能流传下去,想了很多办法。

古代印度没有互联网,纸张不发达,穷人不认识字,他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流传整个印度?

古代印度,教派林立,就算现代的基督教传教士去古代印度传教,起码也得200年时间让印度人信仰基督教!

八国联军打开中国大门,基督文化传到中国,想要代替中国本土信仰。

前后至今也100多年了,中国人也没有改换宗教信仰。

古代印度,各种条件非常差的情况,释迦摩尼,为何短短不到50年时间,整个印度大部分地区都流传着他的教言!

因为释迦摩尼在传道过程中,大展神通。

据经书记载佛陀有时候为了去某地传道,飞行过去。

佛陀传道过程中,使用神通次


状态提示:【0247 修行神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