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重生之定三国>第287章 将士归来 郭嘉主政
写一份总结。其中不但包括了水军和陆军的配合,还又幽州骑兵战术地使用以及合纵的情况。虽然这种合纵外交事务赵云也会有所报告,但因为事情也涉及到了军队,二者,黄逍现也不天都,身担重任的郭嘉还是要带上一笔,只不过内容不需要过于详细就是了。这份报告中,郭嘉决定向黄逍提出将水军改名为海军的建议,并潼关水师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倭岛上的水军,继而倭岛水军的基础上组建海军舰队。虽然这时候组建海军有点早,但是,这样无疑会让诸如这次的偷袭事件为保密。毕竟,现的倭岛,还不被其他诸侯势力所知。

但是这时候郭嘉也不过是起草一份草稿,真正的报告他还要等周泰和赵云回来,和他们详细商议之后再正式递交报告。

他哪知道,对于倭岛的熟悉,不是以周泰、蒋钦为,而是带着作弊器穿越过来的黄逍!

黄逍的预想中,因为他中国作弊的人来到这个时代,自然2较其他的诸侯少走了很多很多的弯路,使得如今的黄逍不但真正的实力上完全超过了其他诸侯,就是表面的兵力数量也是和袁绍不相上下。各种各样的兵种部队加一起,黄逍大军的兵力也过了五十万,控制的地区也由原来的并州、冀州增加到除二州之外的司隶部的全境,也就是现的司州和关中,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并不断的吸纳流民充实人口,如今黄逍治下人口已经超过六百万,为众诸侯之首。十抽一的征兵比例让黄逍大军的军队规模远远不会危害到自身的经济发展,纵然,其军队全是精兵也是如此,而军队适当的屯田也减少了对民间的依赖,至少历史上统治者对民间的高额地租就没有出现过,这使得黄逍大军的战争潜力无比巨大。若不是因为司州、关中久经战乱,恢复缓慢,而河南尹也因为京师洛阳的萧条而不复昔日百万人口的繁华,黄逍的治下的人口还要多。虽然司州与关中两处的人口均不如黄巾动乱之前的数目,可并州、冀州的人口却远远超过了以往,甚至,人满为患!

就以黄逍初任职的并州而言,黄巾动乱之前的人口二百万以上,而太原郡则是并州的人口重地,足有八十余万人。但是并州却又是黄巾纵横的重地,再加上韩遂和羌族叛乱的数年拉锯战,不但太原郡人口骤减,就是其他郡国也有大量百姓南逃到徐州甚至是江东、荆州之地。幸好黄逍大军及时收复整个并州,并将羌人彻底赶出了并州的地界,这样才提前结束了并州的动荡之局。黄逍试行政,咬紧牙关接受了来自各地的流民,又再一次将并州的人口恢复起来,而此时并州的人口足足有将近四百万之众,而据黄逍很乐观的预计,两到三年内,并州的人口可以突破以四百万甚至多。这是因为黄逍对这个时代百姓娱乐生活的认知,毕竟到了晚上,除了夜生活不比较丰富的官僚世家之外,普通百姓们除了床上运动也就没有别的打发时间的东西了,而安定的生活正是人口大量增加的前提条件。

有生活,黄逍也会想,怪不得解放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人口会急速的增加到十多亿!看来,这也和晚上没事干,关门造小孩有直接的关系!要不要这个时代实行计划生育呢?

不过四州现有野战部队足有五十余完,水军一万,再加上各地的预备兵役,总兵力也有远远超过五十万这个数字,倒是高出了黄逍制定平均的征兵比例。可是。无任会觉得黄逍的军民比例失调,即便有黄逍的精兵政策。而这,完全得益于四州商业的发达!司州已经完全属于黄逍时,黄逍只需要冀州和司州两地防御就可以了,即使是主动进攻,黄逍现也完全有打残袁绍的能力。

毕竟,黄逍的五十万可远不是袁绍的五十万所能比拟的,虽然,袁绍的大军也算经历了战火的连番洗礼,但是,无论从将士的素质还是装备的优良,袁绍大军都远远逊色于黄逍的大军。甚至,可以毫不忧郁的说,黄逍的一万大军,足以比拟袁绍的五万!

就郭嘉绞脑汁,费心机的草拟着给黄逍报告的时候,周泰的船队也接到了郭嘉的命令。虽然水军们很不明白为什么郭嘉会下达这样的命令,但是,一贯谨慎的他们还是很好的遵从了命令,沿途也不再骚扰袁绍的领地,悄悄的回到了潼关。不过骑兵们却没这种想法,他们倒觉得早点上岸好,毕竟骑兵不是水兵,纵然战马和战事都适应了海上运输,可脚踏实地能让他们的感觉舒服一些。

“奉孝,水军已经停靠潼关。”徐庶得到消息后立刻向郭嘉禀报。

“挺快的嘛。”郭嘉这时也将尚未完成的报告放一边,站起身来说道:“来人,传令典韦典将军,骑兵全军出动,进行长距离拉练,目标潼关!”

说完,郭嘉自一旁抓起自己的佩剑,转头对徐庶说道:“元直,和嘉一同去迎接归来的将士如何?这一次,他们可是立了大功!”

“遵令!”徐庶打趣的笑道。

“还是这般没正形,真像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郭嘉嗤笑道。

“哼,人家都是五十步笑百步,想不到,到了你郭浪子这里,却成了百步笑五十步!”

“哈哈哈……”

郭嘉这次出行是低调的,对外也只是以随军观察骑兵的拉练情况为理由,这样至少不会太过于引人注目。

而郭嘉主政的这段时间,除了这次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之外,平时对军队的长距离拉练就很是重视,经常有


状态提示:第287章 将士归来 郭嘉主政--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