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言情总裁>残阳帝国>458 真正威胁

18师团有一些新到的47毫米反坦克炮,不过这些牵引炮左右射界很小,调转炮口颇费周折。这让拥有完整射界的坦克占据优势。在炮塔里的射手眼中,那些被士兵拼死抬起驻锄企图转向自己火炮简直就是慢动作。在炮口对准坦克前,即使是机枪也可以轻易杀死炮手,他们从容地向目标发射火力,将阵地上较劲的反坦克炮首先消灭。由于牟田口十分忌惮合成营的坦克,所以他调集了不少新式47毫米反坦克炮甚至缴获的英军六磅炮。当然少不了还要一些反坦克枪。

不装药的实心钨芯弹用于对抗仅有一面炮盾的反坦克炮并不理想,需要发射几发才能将一门炮连带顽强的日本炮手彻底干掉,它的动能远远大于一公分厚炮盾防御力,足够将后面的炮手打的支离破碎。如果75毫米炮射界允许,它的效率要高得多,可以将火炮以及其周围的炮兵全数干掉。多炮塔的格兰特如同一艘威武的军舰四面发射火力,将猝不及防的日军防线撕扯成碎片。

坦克车长们顽强地钻出炮塔,用望远镜确认阵地上主要威胁消除,指示次要目标。日军使用的反坦克炮装着高大的炮盾,在阵地上不容易隐藏,但是20毫米反坦克枪则隐蔽得多。不过威胁也相对有限,坦克手可以从正面或者侧面装甲板上发出的砰砰响声,判断这种东西存在,和大致方位,它对格兰特不构成重大威胁,不过仍然是优先需要解决的目标,因为后面还有装甲单薄的sdkfz221战车和半履带输送车。攻击计划是褚亭长离开前就制定的,他对日军僵化的进攻套路早就摸熟,就等着进攻过半,后方漏出的破绽,用他的机械化部队痛击后方。

由于这些反坦克枪的沉重,日军射手很少改变阵地。而是倾向于等着目标靠近,或者转弯,漏出破绽。两辆格兰特径直开向目标,冒险吸引敌人火力暴露。制高点上机枪手则向可能看到的目标射击。其余战车鱼贯而出,这是一次足够让目空一切的日本陆军好好学习的现代化战斗。

同一时间,处于糟糕位置的日军坦克已经被全数歼灭,没有一辆坦克完成哪怕一次反击,就干净利落地损失掉了。对于新近来到南洋,急着表现自己的战车第一联队而言,是一个难堪的开场,他们组建的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坦克师,力求以1比1的战损比,消耗t34或者斯大林坦克;当然,大本营给他们制定的这个要求实在太勉为其难了。

牟田口看着两辆坦克向自己开来,生生将自己与前方部队割裂开,敌人兵力是如此的少,但是阵地上找不到一样有效的武器可以阻止他们。敌人协同优良,目的性极强,他们优先消灭了反坦克炮,然后是机枪阵地,然后是带着*自杀的步兵。

他从未见过中**队打仗如此有条理,在他的映像中,中**队打仗总是乱哄哄,即使在人数占数倍优势的情况下,也总是很难找到战场要害,使得日军即使在最困难时刻,也可以从容进退,敌人的指挥、组织、机动能力,都和日本陆军差着很多数量级。但是这次似乎不同,两辆坦克向着他的指挥部来了,不断发射火力。后方竟然又冒出了几辆装甲车,用机枪掩护坦克,补充坦克射击死角,不让抱着*的敢死队靠近坦克。这完全是脱离亚洲水平的地面战争,竟然是中**队先打出来了。

大本营每个月将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汇总的德军作战方式,下发给各作战部队和陆军大学,通常是德国人自己拍摄的宣传片,可以从中看到步坦协同或者不同车辆间协同。年轻军官往往趋之若鹜,但是牟田口这样的老资格军官通常不以为然,他认为那只是德国人为了吹嘘战术而精心剪接过的东西,实战中并不可能存在这么严密的组织,所以实战的要害在于单兵的战斗意志,而非强调技术优势。有了意志,即使没有装备,没有补给,也能取得胜利,这是日本陆军引以为豪的部分。

在他看来,步兵联队间的战地联络已经十分困难,常常会发生误会误击事件,车辆和步兵,或者车辆与车辆间的协同只能是说说而已,战场上大部分士兵不可能看得懂旗语,更何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不容易看清这种联络方式。但是今天,他真的见识到了,衔接无误的配合。坦克后方是装甲侦察车,再后面是半履带车,上面的步兵正在徐徐下车。坦克到达战壕前,失去了射击俯角,但是半履带车上下来的步兵已经赶到,用*和自动火力,清楚战壕里等着爆破的日军。这让做好决死准备,准备自杀攻击的日军也找不到任何的可趁之机。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中将自言自语道。南机关派出的特务,一直想搞清楚褚亭长部队的火力和战车数量,但是没有多花经历研究这支部队的电台配置数量。本质上,合成营的火力超过同等数量日军大约一倍,而电台数量至少是6倍,褚部在很多排一级单位也拥有了步谈机,这是日军想象不到的。

在一众军官的拉扯下,牟田口拽出了指挥部,离开时他已经可以听到身后隆隆逼近的坦克,他心里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除了毒气,不可能有短时间内突破这片地区的可能,而且不是通常的那些窒息性的二苯氰胂,而是更加恶毒的东西。他不在于沾染去会给部队继续前进造成危害,他必须用最极端的手段消灭眼前的敌人。

坦克轻易攻占日军出发阵地,士兵们迅速占领战壕后,坦克迅速越过战壕。


状态提示:458 真正威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