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天启录>第三百零三章 大顺侯国 4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为了不影响联合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王国和大顺侯国一起对沙俄帝国的作战,奥斯曼帝国只好从国内再次调来大批军队进入塞尔维亚王国作战,实际奥斯曼帝国现在也是在进行两线战役,物资供应非常紧张。

四国联合进攻沙俄帝国,首先由奥斯曼帝国开始发动反击战,五十万奥斯曼帝国军队开始进入战场。而这时的沙俄帝国军队经过三个月的作战军备物资消耗严重,遥远的补给线限制了他们的进军速度,也开始停止下来,相对进行防守作战。

战争开始后,大顺侯国集了三万军队由李鸿基、刘宗敏率领,与波兰--立陶宛王国遥相呼应,对沙俄帝国的第聂伯河流域展开攻击。另一方向则是调集了两万军队由刘芳亮指挥,先期对克里米亚半岛进行了攻击,目的是彻底占领奥斯曼帝国许诺的土地,那一片土地才是大顺侯国的主要目标。

沙俄帝国虽然有足够的准备,但是还是被四国联军的行动弄得疲惫不堪,克里米亚半岛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失去了北方的路联系,还是一块死地,何况大顺侯国只出动了两万军队。在这里沙俄帝国犯了严重错误,他们将本来不多、战力遭到瘟疫严重削弱的军队调到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前线,大顺侯国捡到了便宜,在做好了充分防疫准备之后,刘芳亮带着两万军队在这片瘟疫过后人口大量减少的地方长驱直入。

战役进行半月之后,沙俄帝国军队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前线方面物资终于到位,已经休整完毕的五万哥萨克骑兵悄悄的向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后方奔去,而前方正面战场仍然处于僵局状态,奥斯曼帝国稍微占据优势,波兰--立陶宛王国和大顺侯国还在观望。

终于奥斯曼帝国军队抓住了沙俄帝国的一点破绽,在南布格河找到了突破口,一举突破了沙俄帝国的防线,立刻让波兰--立陶宛王国和大顺侯国开战攻击,企图一举击败沙俄帝国军队主力。

李鸿基这时候已经不是生瓜蛋子了,他虽然不知道这是沙俄帝国设置的一个陷阱,但是他还是准确的判断出了这是一个阴谋,因为奥斯曼帝国的突破点没有战略价值,反而在它的前方是一片开阔的战场,非常适合大队的骑兵冲锋。从沙俄帝国军队布置的位置来看,这是一个极大的包围圈。

一场战争是一幅艺术品,完美的战役是一幅惊世作品,李鸿基算不完美的战略家,但是战术眼光还是有的。沙俄帝国布下一个陷阱,奥斯曼帝国已经钻了进去,李鸿基需要将这个陷阱扩大或者是提前触动引发,将沙俄帝国这个设置陷阱的猎人一起套进去,这需要实力,没有一定的军队实力很难做到。

李鸿基读书不多,但是性格开放,机智善变,尤其是和洪承畴交往这几年,学到的知识非常多,善于察言观色的洪承畴对朱有孝喜欢李鸿基有些莫明其妙,但是对李鸿基还是倾囊相授,让李鸿基的战争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凡战者以正和以胜是战争的精髓,军队强大的战斗能力是最基本的胜利保证。李鸿基既然看穿了沙俄帝国的陷阱,自然不会傻乎乎的陷进去。但是如果不解救掉进陷阱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整个战争会失败。李鸿基必须将这个陷阱击破,即解救出奥斯曼帝国军队,还得还得让他们遭受到一定的损失,自己还不能有过多的损失,这是高超的战争艺术。

李鸿基命令刘宗敏率领一万军队,以从大明本土带来的五千人为核心,每人三匹战马,以最快的速度插向沙俄帝国军队的陷阱边沿,但是行动要非常隐蔽,反正在大草原人口经过瘟疫以后非常稀少,这点较容易做到,等待沙俄帝国开始反击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时候,再突然出击,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两万人在后面慢慢走,迷惑沙俄帝国的视线。

五十万奥斯曼帝国军队已经有三十万人渡过了南布格河,沙俄帝国的包围圈终于形成了。首先发难的是五万哥萨克骑兵,他们声势浩大的在奥斯曼帝国军队后方出击,在短时间内击败了留守部队,接下来抢夺掉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后勤军备物资。正面的沙俄帝国军队三十万大军遥相呼应,以骑兵为先锋,对奥斯曼帝国军队进行强力突破,一时间四处漏风的奥斯曼帝国指挥部惊慌失措,闯进指挥部的都是要求增援的士兵,短时间内被沙俄帝国军队突破,如果没有救兵支援,奥斯曼帝国军队会溃败了。

刘宗敏的骑兵早到了,他们悄悄的对沙俄帝国的兵力部署进行了侦查,找到了伏击圈的关节点和漏洞,也找到了这次战役的总指挥部,李鸿基的部队还有一天的路程,刘宗敏的兵马正好可以进行休整,他们是突破的关键部队,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垮了,而且失败的非常惨,已经渡过南布格河的三十万军队被沙俄帝国分割包围在不到四百平方里的河滩平地,渡河的船只被沙俄帝国的突击部队摧毁,仓促间修建的阵地经不起哥萨克骑兵的冲击,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失去了一半军队,剩下的都龟缩在河边的小城周围负隅顽抗,沙俄帝国已经向他们发出了立刻投降的命令。

沙俄帝国的指挥部,久加诺夫将意气风发,由帝国皇帝米哈伊尔*罗曼诺夫陛下制定的战略非常完美,他自己的现场指挥也是非常顺利,帝国的士兵们非常勇敢,胜利必将属于伟大的沙俄帝国。看着前线不断传来的战报,久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三章 大顺侯国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