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天启录>第二百七十章 西西伯利亚 7

在机枪和步枪的密集子弹中下马的哥萨克龙骑兵迅速的开始构建阵地,开始就地组织反击,但是这样就可以了吗?在他们前面的郑三炮骑兵大队已经再次调转马头,不过这次没有冲锋,因为经过两次的冲锋以后,马力已经使用的差不多了,而是呈环形开始发射小炮弹,虽然仅仅两个轮次,但是几乎覆盖了敌人的全部阵地。

与此同时,埋伏在阵地后面的毛文龙开始率领一万多骑兵开始冲锋,这次是真正的要冲锋了,眨眼间的时间里骑兵大队就冲进了哥萨克龙骑兵的队伍里,骑兵对步兵,而且是被打的几乎残破不堪的队伍,基本上没有任何伤亡,这支哥萨克龙骑兵旅级编制部队就彻底被消灭了。

消灭掉这支旅级部队以后,毛文龙的部队几乎没有做任何整队,就直接冲向了列昂尼德的炮兵阵地,在哪里除了炮兵部队以外还有三千多的部队守卫在那里,毛文龙就是要一鼓作气将整个列昂尼德这支部队全部吃掉,将整个敌人的前沿阵地占领。

在沙俄军队军队的炮兵阵地被郑三炮的骑兵摧毁以后,孔有德的三千士兵顿时压力骤去,马上将所有的迫击炮和机枪一股脑的向阵地前面的敌人打过去,在毛文龙部发起攻击的时候,接到总攻信号的孔有德部三千人立刻放下重武器,迅速的骑上战马,直接杀出小镇,面对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哥萨克龙骑兵一点都不用费力,就先大水冲进西瓜地,满地都是乱滚的哥萨克龙骑兵的人头。

举着单筒望远镜,看着自己的部下被明军蹂躏,列昂尼德的心脏几乎都碎了,但是这就是战斗力的差别,也是正确战术使用的差别,列昂尼德预感到自己已经惨败,在郑三炮轰击炮兵阵地的时候,他就感到了战事的不妙,看到两只旅级部队溃败的时候,列昂尼德就开始命令其余的部队马上撤退,这一点确实体现了他壮士断腕的决心,能保住多少部队就保住多少,抵抗下去只能是无谓的死亡。

五里外的沙俄军队主力已经开始向这里开进,当毛文龙的部队将列昂尼德的残部消灭殆尽的时候,沙俄军队的主力两万多人已经到达了阵地前沿。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沿,更何况是两万多的骑兵部队,毛文龙不做任何犹豫,甚至连战场都不打扫,直接命令部队回撤,除了留下少量部队稍作阻击,其余的部队迅速离开战场,向原来的出发地撤退。

在刚刚阻击沙俄军队的壕沟前,大片的沙俄军队士兵的尸体还没有清理,沿着预留的路线,毛文龙的部队撤到了壕沟后面休整,在壕沟里还有三千多士兵,这三千多明军没有参与刚才的追击,再就是郑三炮的一千人骑兵,他们已经再次补充好了弹药,在这里等待着毛文龙的命令。

两万多的沙俄军队紧紧地追赶着明军断后的部队,这些断后的部队也不是下马死拼,他们都是倒骑着战马,在马上架起步枪不断的向后射击,虽然沙俄军队的哥萨克骑兵不断接近,他们还是在敌人赶上之前就来到了壕沟附近,在壕沟里埋伏的明军掩护他们撤出了战斗,在这里进行阻击。

对于这样的的阻击战,明军打起来得心应手,一百多挺机枪,再加上后面的迫击炮掩护,冲锋过来的沙俄军队的哥萨克龙骑兵只能饮恨,在付出一千多士兵的死亡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了骑兵冲击机枪阵地的可怕,无论是战马还是士兵,在这样密集的子弹面前,都是自己找死,根本无法突破。

在后世的八国联军兵犯北京城的时候,仅仅是几千人的联军,面对僧格林沁的十万骑兵,一点都不紧张,在马克沁重机枪面前,僧格林沁的十万骑兵全军覆没,这是有深刻教训的一仗,所以朱有孝早就教导过毛文龙,绝对不允许骑兵冲击有阵地阻击的火枪阵地,骑兵的作战要以突袭为主要战法。

好在沙俄军队的这些哥萨克龙骑兵不但精通骑战,步战也是优秀的士兵,最重要的是这些士兵悍不畏死,面对明军的阻击,很快的就开始发起阵地反击,他们经过和北欧瑞典、芬兰的战争后,这支部队也成为了非常善战军队,很快就适应了明军的战法。

一bō_bō的冲锋向明军阵地涌来,这些哥萨克龙骑兵的战力确实不错,明军士兵也很佩服他们的战斗精神和作战意志。不过在更先进的武器面前,所谓的勇敢和悍不畏死都是渣渣,最多是给明军造成一些精神上的压力,对于预设的阻击阵地还形不成威胁,只能给明军添加战功,死亡的士兵数量更快更多。

每波次的进攻,明军都在进入射程以后,由狙击手开始将敌人的军官清除,然后再点射前面冲锋最凶的士兵,将这些基层军官点杀以后,会给士兵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失去最基层的军官指挥,他们的队形和进攻会明显停滞,感到有些茫然,没有了凶悍的士兵带头突击,整个小队冲锋就变得犹豫不决,速度变得缓慢,这样就更使得明军的射击得心应手。等到后面的部队用到了冲了上来,前后都拥挤到一起的时候,明军的机枪、迫击炮一起开火,瞬间就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就这样一连打退了沙俄军队的数次进攻,士兵伤亡近五千多人。

持续的冲锋作战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就算是忍耐力再强,士兵也不是铁打的,进攻的频率越来越慢,明军的阻击变得轻松起来。毛文龙看到敌人的士气不断下降,就命令撤回小镇的孔有德部准备出击,切断这波敌人的退路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章 西西伯利亚 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