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纽约时报”对于雨果选择了“低俗小说”大发雷霆,严厉斥责这是一个“愚蠢选择”,但这一次,“纽约时报”却是把大部分火力都收敛了,显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
“纽约时报”以“与众不同的选择彰显兰开斯特独特眼光”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这与之前针对“低俗小说”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身的一个面貌。
在评论之中,“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阿蒙德-坎比表示,“‘生死时速’并不是一个会让人惊呼‘完美选择’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投资成本,这部作品都找不出太多亮点提供人们去表示期待,但也许这就是兰开斯特的独到之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剧本的创新和特别,这也是许多演员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辆时速低于五十英里就会爆炸的巴士,在洛杉矶这座随时都可能会因为堵车而陷入恐慌的城市里行驶,故事到底会如何发展呢?是英雄站出来拯救这座城市,还是功亏一篑造成城市的巨大灾难。
兰开斯特清晰而准确地挑选了一部最适合自己的作品,也许他不具备施瓦辛格一般强壮的身体,也不具备布鲁斯-李一样矫健的身手,所以他没有办法像传统动作电影男主角一般带给人们拳拳到肉的血腥刺激,但在他身上那种专注、刚毅、凌厉的气质却能够和‘生死时速’迸发出无限火花,令动作电影产生不一定的新鲜气息,这无疑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
很难想象,撰写出这篇评论的影评人和在两个月前当雨果确定出演“低俗小说”时大骂不已的那名影评人,居然是同一个人,阿蒙德这位目前“纽约时报”的当家影评人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可以看得出来,阿蒙德是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之中找到了唯一的漏洞——剧本创新,然后以这一点为基础,对雨果的选择表示了支持。阿蒙德明智地避开了“生死时速”所有的不利局面,只是用剧本抓住核心,然后将雨果的气质结合起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做法,这对于“纽约时报”的广阔群众基础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可是,为什么“纽约时报”的态度会在两个月之内又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呢?
其实如果仔细回顾一下“纽约时报”之前的态度,就可以发现,他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雨果的作品都是比较苛刻的。
虽然说,“纽约时报”作为全美最权威的影评媒体之一,他们对于电影的评观的,但是因为美国东岸和西岸文化圈之间的意气之争,“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这两家报纸对于作品的观点倾向性也都会有不少的差别。
“纽约时报”在此之前对于“闻香识女人”、“义海雄风”的评论之中,态度一直都是比较苛刻而挑剔的,比起“洛杉矶时报”全面支持的态度,“纽约时报”的观点始终多了一些保留,还有一份严厉,特别是与“洛杉矶时报”、“综艺”、“好莱坞报道”这三份好莱坞业界标杆媒体相比较,“纽约时报”总是更加苛刻的一方。
可是所有的情况都在“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发生了转变,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第一次极力称赞雨果的作品,是“西雅图夜未眠”,那是“辛德勒的名单”杀青之后出现的情况;而后来“纽约时报”阿蒙德批评雨果选择“低俗小说”的那篇新闻,是关于“美化纳粹”争论处于一个巅峰的时期;但现在,所有争议都已经平息,“辛德勒的名单”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支持。
这,就是差别。
讨论任何一家媒体的政治倾向时,都离不开他们的起源、背后财团、文化背景、地域情况等等,当然,在政治领域里,利益是永恒的核心准则,所有参与政治的团体都是以争取自身利益为最终目标的。
“纽约时报”在1851年由两位非犹太人建立,在他们去世之后,1896年,犹太大亨阿道夫-奥克斯(adolphs)收购了这家报纸,随后他的外孙小亚瑟-奥克斯-苏尔兹伯格(arter,jr。)继承了“纽约时报”,在前后四代人的带领之下,“纽约时报”成为了全美第一报纸,在全世界也拥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目前“纽约时报”向全美五百零六家其他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和图片,是全美毋庸置疑的第一影响力新闻媒体。
除了领导者和背后财团身上鲜明的犹太人血统之外,目前“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马克思-弗兰克尔(max。frankel)和总编约瑟夫-利里维尔德(joseph。lelyveld)也都是犹太人。
毫无疑问,“纽约时报”的犹太人血统让他们在政治倾向性上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同胞的这一边,现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已经被全世界的犹太人们推向了一个巅峰,“纽约时报”自然也不例外,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是对大屠杀之后生存者们最大的安慰和激励。
虽然说雨果在电影之中饰演的是杀人如麻的阿蒙-戈斯,但是经过了解之后,大家都知道了雨果为了饰演这个角色所付出的努力,甚至一度入戏太深以至于陷入了深深的梦魇,这才是雨果在结束了“辛德勒的名单”之后长达七个月时间没有接拍任何作品的根本原因。
此时此刻,雨果已经赢得了所有犹太人的芳心,他也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之后,成为了好莱坞的犹太人团体之中有一名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