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
,你又念个什么呢?你马上失去依靠。在没有依靠之时,你的心理状态,平生坏念头的习气,统统彻底地浮现、爆发。那个时候,你说我会打坐、念咒、听呼吸,想宁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除非你有见地,定力够。所以,光靠禅定打坐的功夫而想成道生天,那是自欺。”

这正是我近两年来的状况,用尽心思,就是降伏不了自心,总处在混乱的思维与情绪里。

“成道生天的道理很简单,从心理、行为开始,往善的方面来努力,要把自己的脾气、个性、思想、动作、言语等种种不好的习性、习惯,痛下决心的彻底改正过来。因此,从行善入道,念念为善,才有生天成佛的希望。”

有时改变习气并不难,如同我睡午觉。只是大环境好了,改起来也快。但是改心思和个性,就比较困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佛学不是大、小乘的分别,真正的佛学是五乘道,首先修“人道”——八关斋戒是天人的基本;其次才能修小乘的“声闻道”;再进一步修小乘的“缘觉道”;然后才是大乘的“菩萨道”。当然,五乘道只有一心,因此也可称为一乘道,本来一心而已。换句话说,就是从修正心理行为开始。”

这种专业名词,我还比较生疏。

“修十善业道一切善行,业报就生天,生哪個天是看你修十善业道的功德到什么程度。我们老问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你高兴时就如同在天堂,你苦闷时就如同在地狱。你体会一下,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长期处于快乐的人,是不是就生活在天堂?”

这只是个比喻,与万法由心相关。但是,我们要追求,是死后的确实境界,不仅仅拿心情来当饭吃。

“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

客尘与真如,如果与善有关,那就将善与智慧联系起来了。

“譬如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平常看了这四个字,大家不大在意,因为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教条条文,把它当做鼓励人家的话。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不快乐,内心不对劲,这个不安不对劲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帮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这只能说明,善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这还不够。

“好多理论我不细讲,因为大家也没兴趣。我只讲结论与体会。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这就说明了一种唯心的功能,在善恶差别的作为上,它的作用是有这样大。”

这联系了善与智慧,但不讲推导过程,就像老师,只说公式,不讲例题。

“善的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没有办法用物理学的方法去作说明。因为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观察物性那类方法所能界定的。这可由你自己去测验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内心有讲不出来的舒服,那一天觉也睡得特别地好,特别痛快。因此如果这样累积善行下去,那个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盘腿,都出来了。”

通常,许多并不是出家的人,他做了很多好事,并不为名为利,这种行为,大家称他为菩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要知道,菩萨不仅是道德成就,更是智慧成就。

“盘腿打坐修禅定是消极的行为,不敢去为恶而已,还少积极的善行。所以,菩萨道是积极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禅定境界一样地到达,而且到达得很快。要说捷径,这就是捷径了。”

这里面是如何的转换关系,我不太愿细想。毕竟,佛教中有一个词,叫做,不可思议。

“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这个没有对比过,要说我这一生,做的好事并不多,坏事也做了不少。按他的说法,我不开智慧,恐怕这是原因吧。力量不够,基础不好。

“我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静、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前面讲心是心理,后面讲行是行为。行愿,则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